县人民政府县长 刘正伟
根据州、县委的统一部署,从去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本人深入全县各乡镇围绕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了 “关于解决基层干部群众反映较为集中主要问题的调研报告”的专题调研。采取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个别走访的形式,从关注群众信访人手,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
一、 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反映较为集中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广大农村牧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状况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祥和。但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 关于农牧民收入问题。一是草畜平衡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牧业增收。自2004年以来,我县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牧区加大了牲畜出栏量,年底牲畜存栏基数低,能繁母数量下降,导致牲畜自繁自育出栏数大幅度下降。畜牧业单纯依靠数量的增加来增收有一定困难。大多数牧民还是以草原畜牧业放牧为主,通过牲畜育肥增加收入的观念不强,牧民也没有稳定的饲草料基地作支撑,育肥成本较大,牲畜育肥产业增收不会很高。二是农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农牧区经济中一、二、三产业比重不合理,二、三产业发展滞后,难以进行规模经营。三是农牧民外出务工意识还不强。部分农牧民能主动参加培训掌握技能,通过转换就业岗位而提高外出务工收入。而大部分农牧民还是不参加技能培训,只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技能化水平低,收入也低。有些牧民因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适应,不愿意外出务工,即使外出务工也不能长久坚持。
(二)关于社会保障问题。一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虽然目前失地农牧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最低生活保障,但农牧民普遍担心失地后转型难,生活出路难解决。二是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规范性文件层次较低,处罚力度不够,缺乏法制强制力,难以有效保障农民工权益。农民工参加各类社会保障的绝对数量尽管逐年增加,但相对数量仍然较低。三是基层村社干部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但所承担的责任与所享受的工资待遇难成正比。
(三)关于技能培训问题。调研发现,劳动力素质不高仍然制约着农牧民增收致富。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总体素质不高,难以接受科技知识和科技成果的推广,牧业生产率难以提高,广大贫困牧民仍停留在靠天养畜的层面上。同时,班玛县贫困劳动力中60%以上只有小学民族文化水平,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差,低水平的文化素质使得贫困劳动力适应不了非牧业产业的智能需求,剩余劳动力很难进入非牧业产业,与外界沟通和融合能力差,极大地影响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收入来源,成为我县扶贫开发的最大难点之一。
(四) 关于公益性事业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近几年对我县的投资大部分集中在县城,乡镇、村社投资很少。部分村社不通路、不通电、人畜饮水困难,普遍存在医务人员缺,医疗条件差的问题,加之受群众传统约束,形成小病不治,大病硬抗,最终酿成重病,尤其是产妇和婴幼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部分乡镇包虫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多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极为突出。二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电、贫困牧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鸟叫,白天听牛叫,晚上听狗叫”是贫困村生活现状的真实写照。信息闭塞,致使牧副产品销售价格低、造成牧户增产不增收局面。
(五) 关于生态移民问题。一是移民不能安居,由于物价上涨导致生活压力过大(我县地处偏远,商品运距比较长,相比本州其他地方,物价普遍比较高),县城附近移民就业平台较少,收入渠道狭窄,每年发给移民的政策性补贴已经不够日常支出,收不抵支的矛盾突出,移民被迫返乡或异地务工,致使新村短期居住甚至出现房屋空置的现象逐年增多。二是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村党支部、村委会和村调解工作站没有充分发挥职能,需要进一步提升新村管理机构和各类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素质。三是发展后续产业难度大。我县社会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渠道狭窄,加之牧民群众长期从事畜牧业,劳动生产技能单一,就业观念落后,搬迁牧民后续产业发展存在较大难度,目前还处在积极探索之中,无法形成规模。
二、问题原因分析
引发基层干部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原因错综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从工作方面来看,一是法制和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方针政策时,由于执行者认识的偏差和方法上的简单等原因,使部分群众因利益受到损害而对政策产生不满。二是虽然近几年加大了对农牧民群众的培训,但是农牧民培训管理体制不顺,缺乏统一组织协调,部门之间仍缺乏有效的协作,条块分割、工作重叠、资源整合与共享不充分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仍然存在,影响农牧民培训工作的成效。三是基层调解组织发挥作用不够。个别村级治保调解组织、乡镇综合治理办公室、司法所等组织没有真正发挥好其在调处民间纠纷中的作用,民间矛盾纠纷没有及时消灭在萌芽阶段。四是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机制不健全。个别领导和部门处置矛盾的方法不当,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采取推倭、拖延的态度,加大了调处工作的难度。从农牧民群众方面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群众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发生着显著而深刻的变化。过去认为完全合理、天经地义的,认为是和谐的事情,现在也逐步开始质疑,逐步改变过去种“不能问、不敢问、也不想问”的局面。这种思想观念的变化直接导致社会行为方式的转变,从而带来一些社会矛盾。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人和“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农村牧区广大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步增强,要求参与村务、财务管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参政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政治参与能力相对较低,法制观念淡薄。
三、对策及建议
解决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和愿望诉求是我们党执政能力、执政水平面临的重大考验,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形象,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从六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予以解决。
(一)抓住一个根本,全力打造阳光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一是着力建设阳光政府。政府信用是最大的信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都是由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的。建议建立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和损害赔偿制度,依法规范政府行为,保持政策的统一性、完整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有效化解行政争议,让政府工作更加阳光透明。二是着力建设法治政府。坚持权责统一、规范透明、科学民主,努力建设群众支持的法治政府。讲程序、重规范,健全行政决策机制、文件制发程序、行政执法体制和普法教育制度,切实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让政府工作更加依法合规。讲责任、重落实,完善督查督办制度、绩效考核体系、责任追究机制,不断增强政府工作的执行力,让政府工作更加务实高效。三是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民生为重、务实高效、便民利民,努力建设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强化宗旨意识,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开展工作,让行政服务更加符合民意;优化服务流程,健全便民服务体系,让行政服务更加方便群众;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发展环境,让行政服务更加公平合理;推广电子政务,扩大网上办事范围,让行政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整合利用各类资源,提高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水平,让行政服务更加全面周到。探索建立以企业和群众需求为导向的政府服务模式,让企业和群众不托人也能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
(二)完善两个体系,形成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加快建立失地农牧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从我县实际出发,设计一个相对接近的、也便于今后与城镇社保体系相衔接的、能按社会保障制度基本运行规律运作的方案,循序浙进,推进失地农牧民的社会保障工作。二是建立健全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建议对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可直接纳人城镇职工社保体系,探索建立低费率、广覆盖、可自由转移并能与城乡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医疗保险制度。
(三)强化三项措施,提高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一是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农牧民培训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积极开辟各种筹资、融资渠道,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牧民培训,制定和完善农牧民培训社会资金管理办法,增加社会资金对农牧民培训的投资。二是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提升农牧民培训基础平台。发挥在建的农牧民培训基地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积极发展联合办学,制定优惠激励政策,鼓励支持集资办学、实体办校和引资办校,增强社会培训能力,把农牧民培训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平台。三是强化服务,拓展培训就业渠道。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能人带动、企业支撑的农牧区劳动力就业机制。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完善就业市场,帮助农牧民推荐就业岗位,提供技能水平评价服务。鼓励农牧民自主创业,扩大就业门路,改善就业结构,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确保培训的农牧民充分就业。
(四)健全四种机制,着力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一是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畅通包括电子信箱、网上信访、公开电话公众服务热线、信访代理制等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以便能够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二是健全矛盾预警防范机制。坚持“及时、全面、准确管用和重大事(案)件在第一时间报告”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治安维稳形势月分析研判工作机制,并以村、街道和社区为工作重点,抓好牧委会、治保会、调解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设。三是健全矛盾应急处置机制。全面贯彻落实《信访条例》,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同时,加强督查督办力度,努力使群众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尽量防止和减少矛盾的产生和扩大。
(五)突出五个引导,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一是突出广播、电视、宣传栏、宣传册等宣传舆论阵地作用,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了解党的惠民政策,接受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二是突出民族团结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牧区、进寺庙,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三是突出“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勤劳致富、学习兴家、以德治家、文明立家、节俭持家,共建美满和谐家园。四是突出干部培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法律法规,特别是当前要更加学习研究国家支持青海等藏区的五个方面大的优惠政策和中央支持藏区政策,做到干部对国家支持藏区各项政策的落实能够融会贯通,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五是突出说服教育和示范引导,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多做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