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公报
“十二五”时期班玛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来源:班玛县人民政府    时间:2016年04月01日    编辑:汪海林

“十二五”时期,全县人民在州委、州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班玛为目标,以“三色班玛”为理念,着力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保护生态、推动发展,全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

一、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提升。全县上下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落实规划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全县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经济增长受生产要素、结构型等因素制约,在“十二五”期间的头一年增速较高后出现了较为明显回落,但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2015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367.9万元,比上年增长7.5%,“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长10.98%

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905.37万元,年均增长2.9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957.22万元,年均增长20.86%。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505.31万元 ,年均增长12.1%

从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化情况,第三产业比重显著提高,有利于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增强各产业发展的联动性和协调发展的能力,并有效解决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2015年全县三次产业的结构比28.39:31.74:39.87,与201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比2010年降低14.6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2010年提高9.8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2010年提高4.77个百分点。

二、畜牧业生产措施强化,发展效益提高。努力结合实际,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以改善畜牧业发展条件、调整畜牧业结构、提高畜牧业效益为根本,认真抓好牲畜饲放管理、畜疫防治、圈窝子种草、防灾抗灾,牲畜串换改良和出栏出售等工作,不断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效益。同时,以实施新建生态畜牧业产业基地,组建繁殖母畜合作社和大学生村官领办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依托,积极发展种畜、饲草、种植、牛羊养殖、奶源生产、蔬菜等基地建设,努力促进牧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推进牧业发展方式转变至“十二五”末,全县实施了3个生态畜牧业产业化项目,建成饲草种植基地2个、游牧民青稞种植基地1个,并建设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2处,建设蔬菜种植大棚120座,种植蔬菜46亩,产量102吨。2015年全县实现农牧业总产值10321.35万元,比上年增长5.14%,“十二五”年均增长6.32%;实现农牧业增加值9124.53万元,比上年增长5.1%,“十二五”年均增长5.58%

从畜牧业主要生产指标来看,受政策性草畜平衡减畜等影响,指标均较2010年略有下降。2015年,全县繁活率49.76%,比2010年下降14.77个百分点;损亡率1.41%,比2010年降低0.14 个百分点;出栏率20.81%,比2010年下降13.88 个百分点;商品率18.52%,比2010年降低10.72个百分点;总增率22.5%,比2010年下降8.91个百分点;年末存栏各类牲畜20.75万头只,比2010年下降12.63%,母畜比例48.14%,比2010年下降3.92个百分点。

通过高原美丽乡村、党政军企共建等,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2015年全县通公路的村数32个,与2010年一致,自来水受益村17个,增加7个,通电话的村20个,增加3个。

三、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大幅度增长,基础设施条件再上新台阶。组织实施了一批交通、电力、通讯、农牧、水利等事关班玛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实施了多贡麻-达卡、县城-知钦-翁沟公路等55条主干线公路、县乡联网公路、旅游公路、通村道路、村道路硬化工程以及配套桥梁建设工程,解决了农牧民群众“出行难”的实际问题,有效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以人畜饮水安全、牧区水利建设、县城自来水扩容改造、县城防洪和农牧区防洪综合体系建设及玛柯河和多柯河保护治理工程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工程为重点,加大了全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了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建成多贡麻水电站,推进村委会和牧户光伏电源、电网建设,基本解决了吉卡乡、达卡乡及部分乡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实施了新一轮农网改造工程;开工建设了县城石油液化气储配工程,改善了全县能源使用结构。“十二五”期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呈现出规模扩大,总量上升的良好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性改善。2015年,全县施工项目107个,比2010年增长2.62倍。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96个,比2010年增长4.57倍。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816万元,比2010年增长2.83倍,年均增长23.08%;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78816万元,比2010年增长2.83倍,年均增长23.08%。“十二五”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85 亿元,比规划13.93亿的目标多12.92亿元,完成规划的192.75%

从三次产业投资看,2015年,全县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450万元,比2010年下降36.9%,年均下降67.3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6660万元,比2010年增长3.66倍,年均降低7.4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8706万元,比2010年增长4.19倍,年均增长33.21%

全县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取得重大进展。2015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 1363.95公里,比2010年增加2274.11 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中,省道177公里,县道421公里,乡道322公里,村道387公里,专用道(通寺公路和通天葬台公路)56.95公里。

2015年底,全县邮政局1个,邮政业务总量24.87万元,邮政储蓄达8662.74万元,比2010年有较大增幅;全县电信局1个,电信业务总量达760万元,比2010年增长3.47倍。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应用,全县有固定电话用户1026户,比2010年下降43.7%。移动电话用户17995户(电信2435户,移动12500户,联通3060户),比2010年增长5倍。

四、规模以下工业发展形势较好。规模以下工业“十二五”期间则发展良好,围绕特色资源优势,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积极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建成藏文化产业园,并将藏香、黑陶、唐卡、藏毯、格萨尔面具等特色手工艺加工小微企业引入产业园,使规模以下工业较快发展。2015年,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761.22万元,比上年增长47%,是2010年的6.22倍,“十二五”年均增长21.41%

五、消费品市场活跃,贸易业快速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消费政策全面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全县市场总体趋旺,消费品零售额稳步攀升2015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54万元,比上年增长11%。比2010年增长68.6%,“十二五”年均增长11.01%,比规划4453.3的目标高0.02%201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90万元,占总的82.85%,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万元,占总的17.15%。按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4108万元,占总的92.2%,餐饮业收入346万元,占总的7.8%

六、财政收支大幅度增长,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各项财税政策贯彻落实,工作力度加大,加之随着投资增大、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个人所得税增长等,形成了与财政收入增长的一些有利因素,税源进一步扩大,地方财政收入水平逐年提高。2015全县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07万元,比上年增长210.14%,比2010年增长7.6倍年均增长50.11%,比规划850万元的目标高4.7倍;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9544万元,比上年增长16.76%,比2010年增长3.24倍年均增长26.48%

金融保险业稳步发展,现有中国农业银行、青海农信社、中国邮政储蓄、中国人财保派驻县机构各1家。2015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1614.74万元,比2010年增长5.15倍,其中,个人存款余额26755.74万元,比2010年增长5.99倍;各项贷款余额1285万元 ,比2010年增长4.27倍。

七、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全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惠民生的方针政策,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全县经济工作的重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强化和完善措施,确保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镇居民收入方面,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政策性增资、社保、民政和各种福利政策的贯彻实施以及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等,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15年,全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959元,比上年增长10.1%, 比2010年增长88.66 %,“十二五”年均增长13.5%,比规划22160元的目标高17.1%。从农牧民增收看,全县十分注重以畜牧经济的发展带动牧民收入增长,并组织农牧民广泛开展多种经营和劳务输出等活动,稳定提高农牧民收入,在此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农村牧区的各项惠民政策,全面落实林权制度改革、草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使农牧民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2015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03元,比上年增长8.7%。比2010年增长114%,年均增长14.34%,比规划4318.6元的目标高20.5%

八、非公有制经济壮大,特色经济开发取得一定成效。把抓好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效益的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制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规模和档次。2015年,全县共有个体工商户442户,比2010年增长78.9%,从业人员744人,比2010年增长1.6倍,注册资金5183.97万元,比2010年增长6.42倍;私营企业14户,比2010年增长2.3倍,注册资金9280.8万元,比2010年增长52.67倍。

全县坚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积极开展旅游资源挖掘和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班玛特色旅游景区规划编制完成,累计投资2497万元实施了红军沟至温泉久治界旅游公路和红军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累计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达到18万人次和8843.2万元2015年,全年来县旅游人数7.51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14.7倍,年均增长70.9%,旅游总收入4494.4万元,比2010年增长17.3倍,年均增长76.8%。全县已有规模宾馆和饭店达20多家,有3A级景区5个。灯塔乡班前村被国家城乡住房保障部、文化部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被青海省评为首批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九、社会事业呈现新面貌,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县重点围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保、扶贫、民政、计生等社会事业,进一步落实惠民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

教育事业方面大力营造基础教育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投入环境,强化管理,夯实基础,促进各项教育工作的全面进步。2015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5所(其中:幼儿园1所、小学13所、初级中学1所),教育教学改革强力推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县有在校生3667人,全县共有各类学校教职员工218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学前一年入园率81.6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2.44%,生均拥有图书15册。

科技工作立足牧区实际,从抓好科技示范、科技培训、宣传、项目申报实施入手,积极推广应用牛羊育肥和牛羊改良、蔬菜大棚、中藏药材种植技术等科技项目,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了牧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015年,青少年活动中心 1个,地震观测台站1个。全年财政科技拨款支出达900万元。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县有文化事业单位7个,其中:艺术事业单位1个,图书馆1个,群众文化事业单位1,展览馆1个,电影发行机构1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广播电视转播台1个。建成民族体育场和体育馆各1个。通过实施“文化下乡”、广播电视“村村通”、家电下乡、牧家书屋等支农惠农工程,丰富了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一些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全县广播覆盖率96%,比2010年提高13.3个百分点,电视覆盖率98.5%,比2010年提高14.6个百分点。

卫生方面继续以公共卫生和农牧区卫生为重点,不断加大卫生事业发展力度。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卫生机构和技术力量逐步加强,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制度的全面开展,使牧区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一些地方病和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2015年,全县有卫生机构15个(不含诊所等),其中:县级医院2个(含1个藏医院),乡镇卫生院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1个,计划生育服务站1个;卫生人员11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5人;全县有病床80张,比2010年增长53.84%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政策不断落实,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促进就业方面通过不断完善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机制,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增加,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加快。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控制在4.5%的规划目标之内;城镇新增就业217人,比2010年增长2.05倍;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998人,比2010年增长1.5倍;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4609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111人,比2010年增长1.36倍;参加失业保险1109人;参加工伤保险1190人;参加生育保险1533人;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835人,参保率96%,比2010年提高6个百分点,参加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的农牧民23253人,参合率98.2%,比2010年降低1.4个百分点。

扶贫和民政工作成绩显著。2015年末实有贫困户数1697户,实有贫困人数7020人,当年减少贫困人口1730人。当年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连片开发等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村24个,扶贫开发项目扶持户1372户,扶贫开发项目扶持人数5969人,投入扶贫开发项目资金6649.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337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显著。2015年末,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07户,保障人数1171人,比2010年增长7.53%;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60户,保障人数1920人,比2010年降低33.8%;收养性单位数7个,集中供养184人,五保户供养人数676人。为201人流浪乞讨人员解决救助金6.33万元,社会救助力度逐年加大。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方面,进一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加强人口增长调控和目标管理,加强人口计生服务能力,控制人口增长。2015年,全县人口出生率16.3‰,人口死亡率4.3‰,人口自然增长率12‰,比规划11.5‰的控制目标高0.5个千分点。

总之,“十二五”期间,全县各族人民在党的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县委、县政府坚强有力领导下,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争取国家和各方面支持的同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发展的能力,使全县经济社会取得了丰硕成果,较好地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施新一轮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受宏观环境变化和客观发展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方面仍存在农牧业基础薄弱、服务业整体发展能力不足、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减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等问题,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全县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以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决心,振奋精神,继往开来,奋发有为,为实现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努力。

 

 

数据资料来源:交通运输数据由县交通和城建局提供;邮政数据由县邮政局提供;电信数据由县电信、移动、联通提供;财政数据由县财政局提供;个体和私营数据由县工商局提供;旅游数据由县旅游局提供;教育数据由县教育局提供;科技数据由县农牧和科技局提供;文化和广电数据由县文体广电局提供;卫生数据、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由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提供;社会保障数据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扶贫数据由县扶贫局提供;社会福利数据由县民政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