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我国扫盲工作开展最有成效的时期。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实施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繁荣,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使用,推动我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社会的变革,呼唤着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呼唤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使适龄儿童都能够进入学校学习,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普遍提高;多种形式农村成人教育,使农民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提高了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文化站、图书馆、广播、电视,改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也改革变了他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懂得了“今天的辍学生,就是明天的贫困户”,从而激发起巨大的学习热情和内在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和农村文化教育的大环境,成为推进扫除文盲工作的原动力。 进入21世纪,党和政府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战略目标,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基础,扫除文盲和普及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作为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处于“重中之重” 的地位。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扫除文盲工作,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扫盲教育的政策法规。1988年2月国务院颁布《扫除文盲工作条例》,提出了扫盲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为扫盲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1993年8月,国务院重新修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1994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到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要求全国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各级政府要坚持将“两基”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12个部门《关于“十五”期间扫除文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期扫盲工作做出规划,提出了明确要求。2004年,国务院决定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提出“到2007年,在我国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为了落实扫盲教育的目标,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把扫盲工作作为衡量本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列入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建立了政府统筹领导,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有关方面共同参与的扫盲协调机制,不断加大对扫盲教育的投入,巩固和扩大扫盲工作成果,统筹规划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成人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重点推进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和妇女扫盲工作。各地采取积极的措施,推进扫盲工作深入开展。 (一)坚持不懈开展扫盲,文盲数量大幅度减少 1.全国人口中的文盲总量和成人文盲率明显下降。经过长期不懈地开展扫盲,在总人口数量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文盲总量大幅度减少。2000年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文盲人口(15岁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是8507万,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间成人文盲数量减少了近1亿,其中扫除青壮年文盲4610万,成人文盲率已由22.2%下降到9.08%,扫盲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2.青壮年文盲进一步减少,青壮年文盲率达到较低水平。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有关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我国15岁以上成人文盲有8500万,其中青壮年(15-50岁)文盲2300万,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5%以下,15-24岁青年文盲仅占同龄人口1.1%。 3.妇女扫盲成效显著,女性文盲率下降幅度大于男性。扫除妇女文盲是我国扫盲教育工作的重点。与1990年相比,2000年女性成人文盲率由32.0%下降到13.47%,青壮年女性文盲率由14.78%下降到4.13%;大量妇女脱盲不仅提高了其自身素质和社会地位,而且对培养下一代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新世纪扫盲工作持续开展,文盲数量和比率稳步下降。2000年全国实现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后,扫盲工作并未止步不前,国家启动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加快了西部地区扫盲的步伐。贵州省2001-2005年省财政投入扫盲专款1500万元,地、县、乡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省教育厅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改编、充实、完善扫盲教材,通过开展实用数学、实用语文、实用技术的教育,增强了扫盲的实效性。云南省2005年安排450万元扫盲专款,共计举办扫盲班11457个,参加学习的210379人,脱盲143466人,其中妇女学员136665人,脱盲94250人,全省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至5%。2001年至2006年,全国共扫除青壮年文盲1136.3万,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其中扫除妇女文盲632.9万。 全国文盲总量及成人文盲率的变化客观反映了我国扫盲工作的成效。由于我国政府坚持不懈地普及义务教育,开展扫除青壮年文盲和脱盲学员的巩固提高工作,1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随年龄组的下降而降低,使我国成人文盲数量和成人文盲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二)积极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效堵住新文盲产生 做好适龄儿童的入学和巩固工作是我国扫盲教育的重要环节,扫盲教育与普及义务教育必须同步实施、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采取有效措施,按地区、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和普及率,控制辍学率,同时积极组织15岁以下未入学的适龄儿童到学校进行补偿教育。2006年,全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地区的人口覆盖率达98%,通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的县(市、区)累计达到2973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05个),占全国总县数的96%。2006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27%,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25%和99.29%,女童高于男童0.04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7%,国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政策,保证绝大多数适龄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有学可上,最大限度地减少新生文盲,有效堵住新文盲产生的源头。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培训,巩固提高扫盲成果 扫盲与扫盲后继续教育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开展扫盲后的继续教育,巩固扫盲成果,防止复盲是重要的一环,忽视这个环节就会影响扫盲的质量和效果。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为开展扫盲后继续教育奠定了基础,据统计, 2006年全国农民培训学校有15.1万所,开展各类农民技术培训4520.58万人次。2001~2006年全国开展农民技术培训36620.56万人次。各地充分利用当地农村各类教育资源,发挥农村中小学校和成人学校的作用,因地制宜、开展适应当地需要的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扫盲后继续教育。把对脱盲人员的巩固提高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青年农民科技培训以及农村成人社会生活教育等结合起来,使脱盲人员在具备初步读写算能力的基础上,学会一至几项实用技术,掌握发展生产和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手段,对脱盲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科技培训,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增加就业门路。青海省开展“一校带一村扫盲及科技推广活动”,通过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多种形式将扫除青壮年文盲与脱盲后巩固提高结合,将传授文化知识与传授实用技术结合,扫盲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通过掌握基本的读写算能力,获得知识、技能、信息,增加了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扩展了参与经济活动的领域,帮助他们走出愚昧,也走出贫困,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 尽管我们已经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阶段性目标,但扫盲面临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从我国文盲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情况看,由于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和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使扫除剩余文盲的难点聚焦于中高年龄组,进一步减少文盲数量,降低成人文盲比率呈缓慢下降的趋势。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文盲人口的绝对数仍然较大,而剩余文盲主要集中在经济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这增加了扫盲工作的难度,持续推进扫盲至关重要。我国今后的扫盲将在全面扫除有学习能力的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重点推进西部地区扫盲教育工作,促进中、东部地区继续扫除剩余文盲,大力开展扫盲后巩固提高工作。到2010年努力使全国青壮年文盲率降到2%以下,成人文盲率降到5%以下。为确保扫盲工作的持续性,我们仍需更加努力。 ——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对扫盲工作的领导。在各级政府继续完善领导机构管理体制,加强扫盲规划,并将扫盲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同时,特别注重县、乡两级政府在扫盲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扫盲规划,选配扫盲干部和教师,动员和组织文盲参加多种形式的学习,筹措扫盲经费,检查督促扫盲工作的开展等。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把扫盲任务落实到人。 ——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基本方针。多年的扫盲实践表明,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扫除文盲、开展扫盲后的文化技术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就堵不住新文盲的产生;忽视扫盲后继续教育,已经取得的扫盲成果就会得而复失,扫盲的历史任务将无法完成。因此,持续推进扫盲必须坚持“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方针,建立起巩固扫盲成果的长效机制,才能使扫盲教育得以健康发展。 ——引导学习需求,提高文盲和脱盲学员的生产生活技能。需求是人类活动的动力之一,持续推进扫盲就必须对文盲和脱盲学员的学习需求加以引导,使她们产生求知、致富的愿望;不仅要学习识字、阅读等文化知识,还包括国家大政方针、民主法制、公民意识、卫生健康等内容,特别是根据文盲学员的需求,讲授有关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生产技术知识,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重点推进妇女扫盲和少数民族扫盲工作。我国现有文盲中70%是妇女文盲,因此,持续推进扫盲的重点是扫除妇女文盲,要努力缩小文盲人口中的性别差异,探索适合妇女特点的扫盲途径和方法;民族地区文盲比较集中,持续推进扫盲应设立少数民族扫盲项目,采取特殊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并采用双语等多种教学方法,学习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和民族文化,实现跨民族文化交流。 ——推进扫盲教学改革,提高扫盲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树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扫盲教育观念,坚持以提高学习者的生活质量为中心,以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开发扫盲教材,进行扫盲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扫盲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更加实用实效。采用先进的扫盲教育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电视、VCD播放设备等现代化手段开展扫盲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现代网络教育资源、利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平台,进行扫盲,提高扫盲的质量和效益。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统筹,加强农业、科技、教育部门的结合,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以农村职业学校为龙头的县、乡、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大力推进“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的实施,加强对脱盲群体的继续提高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创业、就业和致富能力,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和生活质量。 ——努力改善农村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农村教育和文化资源,普遍建立乡村图书馆和农民文化阅览室;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以及乡村妇女联合会、青年团组织紧密配合,在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组织大中学生到农村开展科技文化服务活动,传播科技文化信息。 扫盲既是一项教育工作,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作,扫盲与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有着密切而深刻的内在联系。因此,我国文盲问题的根本解决,并不仅仅取决于教育本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扫盲工作是不可懈怠的任务,为了所有人在急速变化的时代都能够平等、和谐、充满希望地生活,全社会要以更大的热忱和毅力完成扫盲这一艰巨的历史使命,共同创造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明天。 |